简介

旅游发展研究院简介

 湖北文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10月,是为了推动学校新型智库建设,更好促进校地深度合作,经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襄阳分院研究,校地共建科研平台。学校于2018年10月26日下发《关于成立湖北文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的通知》(校政发科〔2018〕14号)正式成立旅游发展研究院,聘任朱运海同志为研究院院长,崔俊涛、龙雨萍同志为副院长。

成立背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湖北文理学院全面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2018年湖北文理学院校党委下发了《湖北文理学院全面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校党文科〔2018〕1号)和《湖北文理学院关于印发<服务襄阳乡村振兴战略“双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校党文科〔2018〕2号)学校坚持“立足襄阳,扎根襄阳,融入襄阳,服务襄阳”的服务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校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学校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服务面向:为发挥旅游专业优势,提升学校服务地方能力,学校拟紧密围绕襄阳旅游发展需要,依托区域地缘优势和学科资源优势,组建优势互补的跨学科研究团队,以“创新引领,合作共进,精准服务,推动发展”为理念,着力打造专门服务于襄阳旅游发展的研究平台,在政策咨询、旅游规划、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校地深度合作,助力襄阳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愿景:旅游发展研究院坚持需求导向,以建设发展成为推进襄阳文旅发展的规划师、智囊团和思想库为目标,紧密结合襄阳实际,积极汇聚校内外研究力量,紧密围绕襄阳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系统深入的调研与创造性研究,努力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助力襄阳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科创团队:为进一步推进服务地方工作,建好旅游发展研究院平台,在学校科技处的关怀下,由研究院院长朱运海牵头组建了跨学院的科技创新团队:生态实践智慧型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设计创新团队(《关于公布2020 年度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基金“科技创新团队(第一批)”的通知》(校政发科〔2020〕12 号))。团队设有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设计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利用个研究方向。紧紧围绕文旅融合实践中常常面临文化资源赋存方面“有什么”与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方面“要什么”、遗产本体保护与旅游功能开发、“文化的无形性”与“旅游的有形展示”三大融合难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旅游发展研究院和生态实践智慧型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设计创新团队是旅游管理硕士点申报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MTA导师汇聚库和未来研究生培养重要平台。



校党文科〔2018〕1号

湖北文理学院

全面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为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襄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来,全面助推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中共湖北文理学院委员会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深入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文理学院落地落实,进一步形成生动的湖北文理学院实践。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创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学校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南。全面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的光荣使命,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发展再加快,实力再提升,本领再增强,奋力开创新时代全面服务襄阳建设“一极两中心”的新格局。

2、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奋力推进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全面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推进内涵式发展,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内在需要。服务襄阳是科技行动,也是学校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行动。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坚持学深悟透全面准确领会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使命、新目标、新部署,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领导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多更新成果,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治校兴校的发展思路、工作举措,落实到湖北文理学院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

二、树立服务发展理念,转变服务工作重点,开启共同发展进步新征程

3、坚持“四个襄阳”服务发展理念,开创“与城俱进”“与城同荣”新局面。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的光荣使命,也是学校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贯穿于学校六十年办学历史。同时,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也强力推进了学校内涵建设和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建设进程。学校要继续坚持“立足襄阳,扎根襄阳,融入襄阳,服务襄阳”的服务发展理念,实现与襄阳共同进步,共同争先的新局面。

4、转变工作重点,催生新成就,树立新形象。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注重服务工作的三个重点转变:从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相结合、以质量提升为重点的转变,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从自发服务向自发与组织相结合、以学校有组织服务为重点的转变,形成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从适应性服务向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以导向性服务为重点的转变,提高主动性,树立新形象。

三、加强统筹规划,创建主动服务襄阳发展新路径

5、加强规划引领,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制订学校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规划列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发展规划中。在规划制订中,要坚持“高水平、强辐射”的目标导向。紧密围绕襄阳“一极两中心”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推行减量化增长模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襄阳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搭建平台,锤炼队伍,完善机制,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积极推动校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学校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通过积极创造合作新机遇,不断拓宽服务区域、领域,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深化服务程度、成效,不断提高学校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强度,促进办学水平和实力全面提升。

6、在县市区探索建立区域发展研究院,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我校依托区域地缘优势和学科资源优势,充分整合校内外专家资源,组建优势互补的跨学科研究团队,以“扎根县域,创新引领,精准服务,合力共进”为理念,打造专门服务于襄阳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平台,在县域经济发展与科技扶贫开发、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特色历史文化研究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生态环保与旅游开发、基层党建促县域发展等方面开展校地深度合作。积极帮助县市区策划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争取发展资金和政策条件;创新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路径,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联合企业开展科技攻关,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合力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推进村落环境整治,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共同探索创新基层党建新机制,优化完善“开放型”党建服务体系,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建立若干个集战略研究、科技研发、资政建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开放式、共享型、综合性的区域发展研究院。

7、瞄准襄阳城市与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学科团队服务襄阳契合度。紧密结合襄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方向、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提升学科团队与襄阳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配合襄阳相关部办委局做实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升级版,积极为襄阳培养和输送优秀党政干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成为推动科技兴市、人才强市的核心力量,为襄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事业发展提供高级人才支撑。

8、加快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服务襄阳贡献度。加快建设校地、校企共建研发团队和产学研合作平台,集聚校地、校企优质资源,探索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联动、企业融合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体系。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协作,探索校企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大与襄阳相关部门合作实施军民融合工程的力度,积极培育国家级科研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促进学校科技创新体系提档升级,更好地形成和发挥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提升学校科技创新体系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四、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襄阳发展新能力

9、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服务襄阳发展需要符合度。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要主动对接和策应襄阳“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现代工业体系转型升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方向,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交通运输、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数字创意等与襄阳产业发展重点方向紧密相关的专业。围绕襄阳行业、产业人才需求,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深入开展订单、定向培养,促进本地就业率和整体就业质量提升。紧密围绕襄阳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积极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新技术培训,为地方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10、创新多样化科技服务方式,提高科技扶贫脱贫能力。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充分发挥学校科技资源优势,不断强化科技服务意识,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创新多样化科技扶贫方式。通过扩大科技特派员派出规模,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搭建县域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改良农产品品种品质,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支持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等多种途径,将创新要素与贫困地区发展紧密结合,提高学校科技扶贫脱贫能力,为襄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发挥积极作用。

11、创新决策咨询服务模式,促进新型智库、智囊和思想库建设。充分发挥汉江发展研究中心、鄂北区域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平台作用,精心打造智库、智囊团和思想库,持续聚焦自贸区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在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汉江现代航运体系建设等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努力做出高水平高质量研究成果,办好《湖北文理学院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智库要报》,为襄阳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

12、创新服务合作模式,构建面向襄阳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与襄阳各县市区合作共建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平台、图书馆、体育场馆、实训基地、心理咨询等重要资源,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材料分析、试验测试、工艺设计、性能评价等服务,为襄阳民众更新知识、学习技术、提升认识、促进身心发展创造条件。

五、创新服务工作举措,谱写服务襄阳发展新篇章

13、继续推进“三进活动”,全面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学校自2013年以来,为促进师生深入社会、贴近群众、服务地方,增进校企校地合作,以提高大学“生产能力”和提升社会服务效果为宗旨,连续五年组织师生“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开展社会服务实践——“三进活动”。经过五年来的探索实践,“三进活动”有效促进师生了解襄阳,服务襄阳,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有效助推襄阳建设发展,促进学校加快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步伐。学校要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三进活动”,全面拓展服务合作领域,探索更多更好更新的活动形式与内容,力求更接地气、更具温度、更显实效,把“三进活动”社会服务实践提升到更高水平。

14、实施“双百行动计划”,全面推动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按照“带着理论下乡村,深入乡村解难题”“带着技术到企业,深入企业做研究”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双百行动计划”——组织100名博士(教授)对接100个村(企业),开展科技文化服务。以“双百行动计划”为抓手,组织科研团队深入襄阳,研究破解乡村和企业发展难题的路径和方法,提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设计方案、产品原型等研究成果,开展卓有成效的培养培训和科学普及活动,促进教师深入社会、贴近群众、服务地方,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取得新业绩。

15、实施“111行动计划”,全面提升社会调查能力水平。“111行动计划”为抓手,组织以人文社科领域为主体的教师深入襄阳10个乡镇、100个村、1000个农户开展广泛的经济社会调查。“111行动计划”以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基金“经济社会调查”专项项目为载体,紧密围绕襄阳市委市政府关心的社会热点方向,重点针对襄阳市新农合、农村教育、农村体育、民间借贷、资本下乡与土地流转、基层党建、乡村振兴、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农村城镇化等基层焦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项经济社会调查,按照“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抓实抓细抓出成效,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襄阳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数据和理论参考。

16、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全面推动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大力加强科技合作和科研成果需求信息对接,提高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与行业、企业科技需求合作的对接程度,通过信息发布会、科技洽谈会、成果展示会、成果对接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定期发布襄阳行业、企业科技需求信息和学校科技成果信息,推动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以“襄阳市政校企联合科研基金项目”为主要载体,围绕襄阳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需要,积极组织学校优势研发团队资源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学校服务襄阳发展的科技实力。

六、坚持制度创新,建立政策导向激励新机制

17、建立课题导向机制。积极探索与襄阳市委市政府联合成立学校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构,建立合作峰会、战略研讨会等定期联系机制,共同谋划研究课题,引导教师围绕襄阳战略发展重点开展长期、深入研究,强化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导向作用。

18、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加大专利基金资助力度,加强对专利发明等应用性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围绕襄阳行业、产业发展方向设计申请、应用实施、转让转化知识产权。优化项目申报评审标准,优先推荐和资助紧密围绕襄阳发展需要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和成果奖。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并重,对具有较高科技价值或较好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实行跟踪管理,积极扶持小试和中试环节的后续研发。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作用,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和服务。

19、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制定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和办法,把服务襄阳成效作为学校有关部门、二级学院、科研机构和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落实到职称晋升、干部提拔、年终考核和评先评优等考评中。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申报社会服务与推广型专业技术岗位,推动学校服务襄阳人才梯队建设。

20、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基金支持力度,其中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资助“双百行动计划”和“111行动计划”等项目的实施,支持教师面向乡村、企业开展科技文化服务,围绕襄阳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围绕行业、企业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创新,培育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激发教师投身科学研究服务襄阳发展的积极性。



中共湖北文理学院委员会

20183月13日




学校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邮政编码:441053     电话:(+86-0710)3590876   3591876(传真)   

版权所有:湖北文理学院   维护制作:党委宣传部